当然,下面是对您提供的文章的改写版本,我保持了每段的原意,并在内容中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同时确保整体字数变化不大。
---
胡适曾评价林徽因为“一代才女”,这评价实至名归,丝毫不夸张。
林徽因出生在父母结婚八年后,成长于一个半封建的家庭环境,这种背景在她的性格和人生轨迹上留下了深刻影响。她的一生很少表现出传统妇女所应遵守的“三从四德”的温顺姿态,反而始终坚持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出国考察,这次旅行对她的未来产生了重大影响,她在国外坚定了学习建筑学的决心。
展开剩余91%在出发前往英国之前,林徽因已结识了清华学堂的梁思成。归国后,他们的交流日益频繁。双方父母都认为这段感情是门当户对的理想婚事,但两位年轻人早已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熏陶,拒绝接受父母包办的婚姻。他们最终没有立即结婚,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性格独立、思想前卫的林徽因,令一向保守的梁思成母亲颇为反感,母子关系因此一度陷入紧张。
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梁思成成功进入建筑系,而当时该系不接收女学生,林徽因只得选择美术学院,虽如此,她专修的课程仍集中在建筑相关领域,后来还受聘成为该系的辅导员。
1925年底,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一场军阀混战中被流弹击中身亡,这对她是极大的打击,令她在精神上经历了沉重的磨难。
1927年,梁思成取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林徽因则获得美术学院学士学位。两人曾在美国著名建筑师事务所共同工作了一段时间。不久后,梁思成转至哈佛大学深造艺术史,林徽因则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师从贝克教授学习舞台美术。据传,她是中国第一位赴国外专门学习舞台美术的学生,尽管后来她并未将舞台美术作为职业,只是作为个人爱好,建筑才是她生命的主线。
1928年,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与梁思成结婚。她不愿穿传统的西式白纱婚纱,但又没有合适的中式礼服,于是凭借自己设计舞台服装的丰富想象力,亲自设计了一套带有头饰的东方传统婚礼服装,独具匠心。
婚后,两人在欧洲度蜜月,这趟旅行更像是他们学习西方建筑史后的实地考察,增广见闻。
林徽因一生游历众多地方,尽其所能参与修复和保护了大量古建筑,贡献卓著。
在小雁塔修复完成后,林徽因和梁思成离开西安,踏上了前往太原的旅程。途径五台山时,林徽因偶然掀开车窗帘,惊喜地发现一段古老飞檐。多年实地考察经验告诉她,这飞檐暗示这座寺庙极具考古价值。
她立刻拉下丈夫梁思成下车,随行人员纷纷跟上,他们翻越数座山峰,终于见到了那座隐匿在深山中的古寺。
林徽因激动地指向古寺喊道:“就是它,正是这里!”
这座寺庙因年代久远,被世人遗忘,内部荒凉破败,几乎无人居住,只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僧和一个年幼的聋哑徒弟静静守护。两人对来访者表现出平静且淡然的态度。
进入寺内后,林徽因才知晓这里正是历史资料中记载的著名佛光寺。
佛光寺大殿佛坛上安放着三十多尊高大且造型独特的彩色泥塑,东大殿内亦保存着五百余尊泥塑。虽历经岁月风霜,这些泥塑仍清晰展现唐代中叶以后菩萨的艺术风格。
佛坛中,一尊面容柔和的女性泥塑格外引人注目。因时间久远,面部轮廓已不甚清晰。最初,大家普遍认为这是武则天的塑像,直到林徽因细心察看石经幢时,发现刻有一行字:“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才确认这塑像其实是宁公遇夫人。
站在塑像前,林徽因情绪复杂,似乎有千言万语却哽咽难出,随后她在塑像旁留下了合影。
他们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留在这里数日,进行考察、搜寻和测绘。不幸的是,没有发现任何碑刻或文字资料,令众人备受打击。
但梁思成并未气馁,他认为不能用常规视角来看待此地,应当另辟蹊径。他爬上大殿天花板,意外发现屋顶结构与后世建筑截然不同,采用“大叉手”结构,而非常见的“侏儒柱”。据说,这种结构最早出现在汉代,只见于文献,未曾见过实物。
凭着建筑学家的严谨精神,梁思成认为不能仅凭绘画和雕塑风格来确定古建筑的年代。
这时,正在地面工作的林徽因忽然激动叫道,发现横梁上隐约刻有字迹。因梁位于高处,他们请村民借梯登上,终于看清了字迹,但因岁月侵蚀,字迹模糊难辨。
林徽因不愿放弃,便用湿布反复擦拭。经过长时间努力,他们终于辨认出大致内容:“助造佛殿泽州功曹参军张公长”,显然是唐朝时期的题字,这一发现极大振奋了他们的士气。
梁思成和团队结合石经幢上的刻文,两者互相印证,终于确认了这座神秘大殿的建造年代。
正因林徽因等人的发现,十六年后,山西考古队在距此不远的深山又发现了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南禅寺。
林徽因与梁思成让这两座珍贵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得以重见天日,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重大贡献。
完成佛光寺探测后,林徽因一行人继续北上。
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夫妻俩还在五台山,沉浸于佛光寺的发现,未曾关注外界风云。偶然发现一张过期报纸,震惊地知晓战争已爆发一周,难以想象北平在这段时间经历了什么。
他们明白战争无可避免,短期内难以结束,首要任务是尽快回到家中。
因战争阻断多条通往北平的道路,林徽因夫妇牵挂年幼子女,辗转跋涉,最终历尽艰辛返抵北平。
林徽因热爱文学,但仅当作兴趣,灵感来时才挥笔;相比之下,她与梁思成一样,将古建筑保护视为毕生事业。
1931年至1937年间,林徽因多次与梁思成及同事们,深入河北、山西、山东、浙江等地,开展广泛的古建筑调查和测绘。
当时,他们深入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岭,多靠原始交通工具或徒步跋涉。林徽因虽在测量绘图方面不及梁思成,但在资料整合和灵感上极具天赋,经常提出独到见解。
梁思成的许多论文和调查报告都经过林徽因润色加工。梁后来对孩子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多由母亲“点亮”。
除了才华横溢,林徽因的美貌也为人称道。这张1933年拍摄的照片中,年仅29岁的她身穿大衣,挎着女包,气场强大,面对胡适等名人合影毫无怯色。
谈及胡适,他与林徽因的公公梁启超也有交往。
胡适比梁启超年轻18岁,早年读过梁启超著作,称梁文章在青年中植下革命种子。
真正相识是在20世纪20年代。
辛亥革命后,1912年梁启超回国,六年后公开放弃政治,专注教育和研究。此时胡适刚从美国归来,在北大任教,并与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迅速成名。
1918年,胡适获悉梁启超欣赏他的《墨家哲学》,并愿意交流墨学材料,便计划拜访。但因时间冲突,两人未能见面。
次年三月,两人终于会面,随后往来频繁。胡适晚年回忆:“他住天津,我常去吃饭,有时打牌。我们讨论政治,也交流学术。”
梁启超有贤妻良婿,许多人不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也有林徽因的贡献。
1949年7月10日,建国前夕,全国政协公开征集国旗、国徽和国歌方案。截止8月20日,收到900余件作品,均未满意。
最终设计任务交给清华和中央美术学院两组,清华组成员包括林徽因和梁思成。林徽因与莫宗江负责机体设计,其余成员提出技术意见。
梁从诫回忆,许多国徽构思由母亲林徽因首提,她不仅贡献新点子,还亲手绘制草图,参与讨论。
梁再冰也认可,梁思成在家书写道:“技术工作由你妈妈主导,她忙得不可开交,瘦了许多,但精神极好。”
设计最紧张时,林徽因病情严重,不能去建筑系,只能居家办公。
她家中摆满草图,甚至在床上放木板,边躺边画,废寝忘食投入工作。
经过一个多月的忘我奋战,清华组完成第一稿。
清华提交“嘉禾五星红绶穿瑗”方案,中央美院则以天安门为主题,均未获采纳。周总理指示清华重新设计,将两方案结合。
人员虽增,林徽因依然统筹领导,反复强调国徽设计不能草率艳俗,色彩需简约。
最终方案获周总理认可。6月23日政协会议由毛主席主持,通过国徽最终设计。林徽因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听闻结果时感动落泪。
国徽设计成功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也由清华负责,林徽因参与其中。
她虽重病卧床,仍坚持工作,最终交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然而,林徽因也有无奈之时。她和梁思成一直为保护北京古城及城墙奔走呼吁。
当时有人认为旧城布局不适应现代首都需求,阻碍交通和城市发展。更实际的理由是,拆城墙砖石可用于建筑和铺路。
林徽因提出方案:保持城楼城墙整体性,在城门两侧开通通道,缓解交通,但未获采纳。坚持拆除成定局。
看到古城内无序建设,林徽因忧心忡忡:“如今乱建楼房,控制不住,日后麻烦更大,必须立即规划。”
他们多次呼吁保护古城墙,但未获重视。北京古城墙拆除当天,夫妻携手前往现场,望着满地瓦砾,林徽因痛哭失声,心中对保护古迹的理想破灭。
林徽因身体长期欠佳,年轻时患肺病未治愈。1945
发布于:天津市嘉正网-上海股票配资招商-a股如何加杠杆-河南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