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和蒙牛是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双寡头,以前的龙头是光明乳业,那么,伊利和蒙牛是如何实现弯道超车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刻分析一下伊利股份。
伊利和蒙牛能发展成全国性的乳制品行业,除了奶源的保障之外,还有个原因就是通过利乐包装做常温奶,从而实现了对光明的反超。从产品端来看,伊利和蒙牛都是以液态奶为基本盘的,相对而言,在液体奶之外,伊利是强在冷饮和奶粉,而蒙牛投资了妙可蓝多,强项则是奶酪。
基本面
伊利的营收和利润都是持续稳定增长的,2013年归母净利润为31.87亿,2023年首次突破100亿,达到104.3亿,为历史最高,不过2024年则出现大幅下滑,仅有84.53亿。利润下滑之快引起了市场对企业的担忧,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伊利从此难再续写辉煌了呢?
其实它的业绩下滑,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1、供给端产能过剩。
目前原奶的产能是处于高位的,2023年下半年至今,部分竞争力较弱、效率低下的中小型牧场已经在逐步退出市场,而华中、西北地区,原奶仍然还有供应过剩的问题。其实,原奶本身跟生猪一样,也是存在周期的,这就是原奶周期。
当市场需求旺盛而供应不足的时候,奶价就会上涨,养殖户看到利润空间变大,就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但是这个生产周期是比较长的,一般增加牛奶供给大约是两年之后释放产能,短期可能会有过量培育,而在两年之后 ,便会发生供需关系的反转。
相反,当市场需求疲软而供应过剩的时候,奶价就会下跌,企业便会面临着利润压缩甚至亏损的风险,养殖户就会通过淘汰奶牛来减少规模,甚至会退出市场,就容易出现过量的去化,就为未来的供不应求埋下伏笔。
那么,原奶的供大于求是如何影响伊利的呢?
因为伊利的上游是牧场,要消化这些牧场过剩的原奶,它就要降低价格,增加销量,所以原奶供给偏多,也会使伊利要调整渠道的库存,适当增加促销投入,降低销售价,这样就会使销售利润下降,加上销售费用率的增加,进一步影响公司归母利润。
2、需求端疲软。
2022年,国内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从14.4千克骤降到12.4千克,整个宏观经济偏冷,也会影响大家对乳制品的消费。
未来看点
1、人口老龄化
其实,并不是只有高成长的公司才是好公司,如果一家公司本身没有什么成长性,但是产品非常好,盈利能力非常强,如果估值偏低,也是值得投资的。
但,伊利真的没有什么成长性了吧?
其实还真不一定,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说现在新生小孩子越来越少了,所以对于牛奶的消费量也会越来越少。
说这话的朋友只关注到了少子化,而没有关注到老龄化。现在,大家都知道,老龄化是大势所趋,虽然新增婴儿的数量是减少的,但是因为人口老龄化、长寿化,使得整个人口的数量其实是增长的,虽然增速是放缓的,这就会让乳制品消费的基本盘并没有发生变化。
2、下沉市场
未来的人均耗奶量也会是一个增长因素,对标海外,根据农村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只有世界平均的1/3,亚洲平均的1/2,远低于110-183公斤的膳食推荐量,放眼国内,2022年,城镇农村居民的人均奶类消费量分别是15.4和8.4kg,两者差距仍然巨大,所以未来乳制品的发展空间还是在于乡镇的下沉市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2022年,城镇人均奶类消费的复合增速是-1.6%,农村是4.1%,所以从数据上来看,农村市场将成为拉动乳品消费规模增长新的引擎。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农村市场大有可为,但它的增速其实并不会特别快。
3、结构升级
如白酒一样,产品的创新结构升级将带动价格带的上移,随着整个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奶类的消费结构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原来主要喝的是普通的牛奶,然后是酸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吃奶酪,喝鲜牛奶,所以未来的乳制品长期仍然受益于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
随着各个品牌不断丰富自己的产品矩阵,也会成为高端乳制品市场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伊利这个母品牌的基础上,推出了金典和安慕希,同样,蒙牛也推出特仑苏和纯甄,现在伊利旗下的伊利金典和安慕希的体量已经超过200亿了。
简单估值
目前伊利27.57元,股息率4.43%,负债率有些偏高,为59.76%,考虑到牛奶不像白酒那样,它会有过期的影响从而产生存货减值,这个价格有些鸡肋,目前市场上比它更有性价比的攒股型标换还是很多,我可以会在25元左右建仓,股息约5%左右。
那么,你还会继续看好伊利吗?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点点关注点点赞,让我们一起攒股,慢慢变富!
嘉正网-上海股票配资招商-a股如何加杠杆-河南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